
2、在商城页面中选择房卡选项。
鲨鱼众娱房卡必备教程!微信金花房卡怎么卖/牛牛房卡链接找谁买
瓶花(油画)
庞薰琹作
灶头(中国画)
张 仃作
泼水节(漆画)
乔十光作
《大闹天宫》孙悟空设计稿之一
张光宇作
新中国国礼景泰蓝《和平鸽大圆盘》、动画电影《大闹天宫》孙悟空设计稿、充满民族特色的首都国际机场壁画……日前,“人民的‘形式’: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之路”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。展览以103幅作品、163套文献资料,勾勒清华大学美术学院(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)的艺术脉络,讲述了庞薰琹、雷圭元、张光宇、张仃等几代艺术家在兼收并蓄中守正创新,引领时代审美,以艺术服务人民的生动实践。
从传统中来
进入展厅,一张AI修复的老照片拉开了展览序幕——那是1950年9月张仃等在天安门安装新中国首枚国徽的现场。这也体现着展览的主题——清华美院几代艺术家,如何通过装饰、设计,将“美”融入民族命运、国家建设与日常生活中。
这是一次清华美院自身脉络的回溯,也展现了中国现代艺术探索中一条重要路径。“希望以此梳理20世纪中国设计艺术的脉络。”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、主策展人之一杭间说。
何谓“人民的‘形式’”?杭间在展览前言中阐释:“它不仅如通常艺术家那样关注点线面和构形,而且主要指向百年沧桑中国的社会改造和审美。”这一观点,可以追溯至蔡元培“美育救国”的理念。
20世纪上半叶,怀揣以美的力量推动社会变革的理想,庞薰琹、雷圭元等艺术先驱赴欧洲求学。他们在法国看到装饰艺术如何深入日常,成为改善民生、提升生活品质的手段。回国后,他们兼收并蓄,深入民族传统与民间艺术,从中汲取灵感,试图通过“装饰”的力量,推动生活艺术审美,启迪心智。
庞薰琹1934年创作的水彩画《地之子》以江南大旱为背景,描绘了一个农民家庭的悲剧。作品造型简练、色彩质朴,是装饰性风格中承载民族苦难与觉醒意识的代表作。其晚年的油画《瓶花》,巧妙融合西方油画的色彩表现与东方意韵。画面上,瓶器、桌布纹路细致,装饰意味浓郁,与花朵鲜活的样貌相映成趣。
漫画家张光宇同样将目光投向民间艺术。他从年画、剪纸、戏曲脸谱和民间玩具中吸收养分,以现代设计的眼光,进行大胆解构与重组。
除了大众耳熟能详的《大闹天宫》孙悟空设计稿,展览还展出张光宇对古老故事富有新意的视觉表达。比如他基于民间文学创作的《神笔马良》系列插图,大量使用铁线描,线条流畅兼具版画的装饰效果。画中人物造型夸张,极具戏剧感,这都源于艺术家对京剧舞台艺术的深刻理解与转化。
清华美院副院长、主策展人之一王小茉认为,张光宇是民间艺术的发扬者,他举重若轻地将民族瑰宝转化为属于时代、属于人民的崭新形式,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歌颂真善美。
到生活中去
生活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。新中国成立后,艺术家们把视野投向更广阔的土地。他们奔赴祖国大江南北,被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和地域风情所吸引。这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远行,也是一次向内的探索。一批洋溢着时代气息、表现中华文化多样性的作品随之诞生。
1960年,张仃带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生到云南采风,回校后创作了《苍山牧歌》《哈尼族女民兵》《集市傣女》等一批重彩装饰画,视觉冲击强烈。漫画家华君武看了这批作品后,称张仃的画是“毕加索+城隍庙”。“城隍庙”和“毕加索”,一东一西,一传统一现代,张仃却把它们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。
“张仃以‘毕加索+城隍庙’的开放观念,实践彩墨画创作,作品色彩浓郁、形式大胆,具有强烈的装饰风格。他将西方现代绘画与中国本土艺术形式、生活方式相结合,形成了中国画直面社会与自然的新风格。”王小茉说。
1978年,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采风的乔十光,于澜沧江畔观看泼水节龙舟竞赛。他被三五成群、扎着高高发髻的傣家妇女吸引,由此创作了漆画《泼水节》。画中人物形象,皆出自乔十光在当地的百余幅素描写生。
正如吴冠中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“风筝不断线”理念,“风筝”是艺术家自由翱翔的想象力,是对形式的持续探索;那根纤细却坚韧的“线”,则是艺术家与自身文化、现实生活不可分割的联系。“风筝不断线”,正是清华美院绵延至今的艺术理念。
与时代同行
展览不仅展示艺术家作品,还结合资料文献,梳理出学院20世纪的学术年表。从中,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家所处的时代及中外艺术发展阶段,也更能理解他们立足于时代,对人民需求的回应。
首都国际机场壁画群就是其中的代表。
1979年首都国际机场建成,壁画群作为公共空间装饰项目启动。创作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组织,联合艺术家、工艺美术工作者及部分学生,历时9个月完成。这组壁画群打破单一表现形式,探索多元艺术表达,题材涵盖民族风情、历史人物等,是中国壁画史上的重要篇章。
其中,张仃设计的壁画《哪吒闹海》取材于《封神演义》,画面中心是哪吒与四海龙王相斗的场景,周围是由风火轮演变而来的巨大火圈,整件作品充满了生命的律动。画面以工笔重彩为基调,再结合云水纹及具有装饰性的山体,既展现了民族艺术气派,又对传统艺术进行了装饰性转化。
祝大年设计的壁画《森林之歌》,取材于广东“小鸟天堂”风景和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景观。画面上,参天的榕树枝繁叶茂,人与鸟徜徉其间,和谐共处,仿佛奏出一曲和谐的生命之歌。
还有袁运甫以高度概括的装饰性造型,将交错的时空与多样事物融于壁画《文明的飞跃》;韩美林设计的生肖邮票,以憨态可掬的形象表现美好……在王小茉看来,这些设计都展现了“形式美”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,它是为人民服务的独特手法,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朴素而真挚的向往。
“原来美术不只是画几幅画,生活中无处不需要美。”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要创建者之一庞薰琹曾如是表示。今天的美院师生正沿着前辈的路,践行艺术为人民的理念。从国家重大活动,到城市公共空间,再到阡陌村舍,他们正在创造今天的“形式美”。
“从时代审美、人民需求出发,打通美术、艺术、科学、技术之间的通道,方能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‘装饰观’和‘形式美’。”杭间说。
◎记者手记
“人民的‘形式’: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之路”展览现场,策展团队为美术家雷圭元《客厅装饰》《主妇室装饰》两幅设计稿设置的电子互动颇为有趣——观众拿起Pad扫描画面,设计稿在屏幕上即刻变成立体的客厅、卧室效果,再轻触屏幕上的地毯、窗帘处,即可呈现雷圭元设计的多种装饰图案。
两件20世纪30年代的设计稿在观众眼前鲜活起来。无论是室内设计,还是装饰图案,在今天看来依然清新雅致。这或许是因为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,跨越时空依然传递着可感可知的温度。
展览中,这样触动人心的设计还有很多。或是儿时反复观看的动画电影,或是曾经收集的生肖邮票,抑或是旅途中惊鸿一瞥的壁画……不知不觉,设计已经深入生活肌理,无形地影响甚至改变着人们的审美。
艺术不应是脱离时代、远离生活的存在,而是“有用”且“有为”的多元实践。不论是斑驳老墙上新绘的图案,还是胡同里偶遇的花卉装饰,都诠释着艺术服务人民的底色。越来越多美院师生走出校园,用所学所思助力城市更新、乡村全面振兴,把美描绘在广袤大地上,融入烟火人间中。
今天,丰富的社会生活、高速发展的科技,为艺术实践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。艺术“有为”,也必将大有可为。